創建法身寺的宗旨

施命師父是創建法身寺的重要人物之一,而建寺的初心是為了實現世界和平而培養世人的道德,有如下重要宗旨:

創建真正寺院,打造一座整潔、寧靜、陰涼,適合善信修行的寺院。

培養優秀僧人,培養比丘具足戒律與德行,成為教導世人道德的老師。

培養社會善人,將人培養成為具備高尚美德,對家庭、社會和國家有責任感的好人。

基於此因,法身寺很注重向比丘、沙彌、優婆塞、優婆夷,以及有興趣學佛的善信傳授佛法與禪修。在寺院建設方面,不僅重視衛生的清潔與環境的清淨,還秉持節儉、精緻、耐用和多用途的建設方針。施命師父也是執行各項活動,讓其圓滿達成目標的重要力量之一。

法身寺十分重視道德的培養,而不僅只是一座修行或舉行宗教儀式的道場。施命師父曾用一句話總結道:“法身寺乃一所為世人培養道德的學校。”因此,如果青少年們得到正確的引導,將有機會成為道德高尚且熱衷佛法的優秀青年,有助於他們遠離社會上的歪門邪道和毒品。

 施命師父與擴建寺院  

一直以來,法身寺都在一邊修建,一邊弘法。在此期間,來寺院修行的善信與日俱增,從十到百,從百到千,再從千到萬。隨著善信的與日俱增,施命師父的職責也越來越重。

佛曆2527年,每逢佛教的重要節日都會有約兩萬善信來寺院參加法會,使得當時面積僅為196泰畝的法身寺人滿為患。眾善信紛紛建議擴大寺院的面積,以便未來能夠容納更多前來修行的善信。而施命師父也是購買土地擴建寺院的重要執行人,那時施命師父任法身寺基金會主席,經過與僧團開會討論決定,將以法身基金會的名義購買四周約2000泰畝的土地,而所需善款皆由具足信仰的善信供養。法身寺買下四周土地作為佛教的財產,為的正是讓佛教徒們能夠擁有一個清淨的修行道場,這不僅有利於大家聞法修行,也有利於僧團舉行各種佛事。

佛曆2528年開始動工擴建寺院,以利於後期的弘法事業。後來,到寺院修行的善信人數依然在不斷增長。佛曆2542年,每逢佛教的重要節日都會有約十萬善信來參加法會。長期以來,法身寺一直根據弘法的需要,持續修建各種建築場所。如今早已圓滿竣工的大法身塔,已經成為全世界佛教徒的聚集中心,每逢節日當天,必將成為舉行大型儀式活動的重要場所。佛教的佛法乃無價之寶,我們應當一邊精進修習佛法,一邊努力續佛慧命,讓佛教正法代代相傳。施命師父傾盡心血、智慧、知識和能力監督每項建設,直至圓滿建成。

施命師父不僅熱愛佛法,將整個生命奉獻於佛教事業,還十分尊敬和愛戴導師。凡是他認為對導師有益或必要的事,都會自告奮勇帶頭完成,充分發揮自己的責任感。對待團體的任何事情皆事無巨細,從不疏忽,盡心盡力完成任務。

由此可知,除了詹孔諾雍優婆夷老奶奶和法勝師父以外,若沒有施命師父 ,法身寺也很難到達今天的成就。

 培養僧眾 

比丘 

施命師父受法勝師父委託,主要負責比丘的培養工作。他透過各種方式培養了不計其數的優秀僧人。在法身寺,要想成為一名合格的常住比丘,有以下三種方式:

1.先成為寺中的優婆塞,經過至少五年培訓,在得到僧團和優婆塞委員會面試通過後才能剃度出家。自佛曆2515年以來,陸續有優婆塞獲准剃度出家。

2.自佛曆2528年起,參加法身寺佛法薪傳者短期出家活動或供養導師短期出家活動後,想繼續出家修行的僧人,在滿三年新比丘培訓後才可以成為法身寺的常住比丘。

3.自佛曆2532年起,法身寺常住沙彌在達到出家比丘的年齡後,可以正式受比丘戒成為常住比丘。

新比丘的培訓

每位新比丘經過培訓後,將成為具備佛教知識和嚴守戒律的優秀僧人。他們平常既要精進修行打坐,學會使用和維護四事,還要學習清規戒律和弘法知識。主要培訓內容如下:

1.修行打坐

2.比丘的禮儀與行為準則

3.戒律和宗教儀式

4.佛法學士、碩士與博士課程

5.三十八道吉祥經

6.學習《三藏經》中的佛傳與基本準則

7.鑽研《三藏經》

8. 基礎巴厘語

9.法身寺歷史

10.弘法的方法

11.學習與瞭解寺中各個部門的工作

新比丘培訓圓滿三年,經評估合格後,就有資格成為本寺常住比丘,然後分配到各部門幫忙處理寺中的法務。例如,弘法工作(成為指導打坐或教導佛法的法師)、教育工作、技術工作、監管建築工作,以及各種行政管理工作等。與此同時,為了訓練和提升自己,還要長期學習《三藏經》、巴厘語知識以及修行打坐。

沙彌

要成為法身寺的沙彌有兩種方式,分別是:

有約百分之七十的沙彌是從參加寺院的夏季沙彌短期出家活動後,想留下來繼續出家學習的沙彌中選取。有約百分之三十的沙彌,來自於法身寺的各個分院或修行中心。

每一位沙彌要通過法身寺滿一年的培訓課程後,才能正式成為常住沙彌。

沙彌的培訓

沙彌的培訓課程如下:

1.通過訓練成為尊敬佛、法、僧三寶的人。

2.通過訓練成為嚴守持戒的人。

3.通過訓練成為遵守出家人的行為準則與寺院規章制度的人。

4.通過訓練學會與團體一起工作。

5.通過訓練成為懂得合理使用和維護四事的人,合理充分利用居士供養的四事。

沙彌是沙門家族的一員,他們從小就離開溫暖的家庭來到寺院出家,遵守戒律與規章制度。如果對比世俗的小孩,該年齡段的小沙彌在身心方面也同樣需要關懷和照顧,如此才能維護他們幼小的心靈。

施命師父十分瞭解沙彌的感受與需求,經常親自安排時間慈悲教導與培訓。師父也非常關心沙彌的健康和居住環境,悉心呵護他們健康成長順利出家成為比丘。與此同時,師父在日常生活和學習中不斷給予他們鼓勵,讓他們一直保持忍耐和精進的心。

 培養善人 

施命師父對培養善人方面的重視程度勝過其他事務。建寺初期,施命師父出家的第一年便創辦了首屆“夏季佛法薪傳者”短期出家活動。從佛曆2515年的50位佛法薪傳者,發展到後來佛曆2538年已經增至1000多位,至今累計出家人數已達20000多人。踴躍參加短期出家活動的各屆大學生,不僅在學業上取得優異的成績,畢業後也在社會各個崗位上做出了應有的貢獻。他們身上具備的美德一如佛陀的教誨:

“智者不僅是博學之士,還是具足戒、定、慧之人。”

施命師父培養了無數德才兼備的優秀大學生,讓他們具備了勤勉、努力、忍耐和高瞻遠矚等品質,通過培養人才促進了社會的發展。

為了滿足不同人群的需求,還創辦了許多關於發展和提升心靈品質的活動:

  •  青少年佛法薪傳者活動(初中生)
  • 青少年佛法薪傳者活動(高中生)
  • 青少年創造營
  • 青少年善知識活動
  • 小、中、大學生的道德培訓活動
  • 公務員、軍人、員警和企事業單位職工培訓活動

與此同時,每個星期天或佛教重要節日都設有佛法開示。上述這些活動都得到了施命師父的特別關照與指導。

除此之外,施命師父還將鑽研《三藏經》的理論知識和自身的禪修經驗,總結編輯成各種培訓書籍,內容包羅萬象,既有自我訓練的知識,也有關於家庭、團體、公司、社會和國家等方面的知識。

  • 真正的出家人
  • 吉祥人生
  • 佛法僧之恩德
  • 信仰
  • 佛教徒培訓手冊
  • 以尊敬心趣向法的究竟
  • 堅守善業  

施命師父終其一生講經說法,孜孜不倦地教導大眾,只為了讓代表真理的佛法利益世人,薪火相傳,正法久住世間。

 促進世界和平 

在弘揚佛教的過程中,施命師父扮演了極其重要角色。為了復興和弘揚佛教,將佛教發展至全世界,師父一直極力宣導佛教的各門各派能夠建起團結友好的橋樑。

雖然佛教有各種各樣的門派,又依照不同國家的文化傳統,有不同的戒律條規。但大家依然是佛弟子,有相同的教義,也共同期盼世界實現真正的和平。

施命師父不僅知識淵博、嚴持戒律且高瞻遠矚。他完美的履行了自身的職責,獲得了國內外各界人士的一致讚美與推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