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命師父的教誨

 培養良好品性 

何謂品性

一種行為重複地做,直至形成習慣。從早到晚,從小到大反反復複,必定會形成習慣。如果不能再做,心會急躁不安,這就已經形成了品性。

一定要明白,重複做一種行為,會形成一種習慣。從何得知已形成習慣,即如果不能再做,心會急躁不安。

如果誤入歧途,要改邪歸正,因為那是造作惡業,天界和涅槃之道將關閉。若真誤入歧途,必須改邪歸正,不然會越陷越深,逐漸養成吸煙、喝酒、說謊等壞品性。

品性主導人性的善惡

如果從小有父母管教而養成良好品性的人,從不造作惡業,那麼有這樣父母的人是幸運的。

可如果父母沒有時間管教,整天忙於生計,放任孩子結交壞人,養成不良的品性,嚴重的話還會造成惡劣的影響。因此,主導人性善惡的是品性。

2019年8月24日

行善需日積月累

要培養良好的品性,就應持之以恆地行善,直至形成一種習慣。同時保持謹慎,注意防範可能會產生的危險。

防患於未然,要思前想後,若事後不會帶來危險,那就做。若事後不會焦慮不安,那應當是好事;若事後會焦慮不安,那應當是壞事。總之,要謹慎自製,若事後不會焦慮不安,那就應當做。反復地做,養成良好的品性。

有的老人總喜歡罵:做事不思考,意思就是做事不懂得考慮可能會產生的不良後果。

2019年8月8日

品性是知識和能力的源泉

誰具備良好的品性,有禮、整潔、誠實,就容易將知識和能力用在正途。誰具備不良的品性,草率、馬虎、愛佔便宜,就容易將知識和能力用在歧途。

品性決定命運

如果一個人具備良好的品性,無關學歷高低或家庭貧富,在哪個家庭、公司或國家,他都會取得長足的進步,這就是具備良好品性的益處。  相反的,如果一個人具備不良的品性,無論他在哪個家庭、公司或國家,都會有各種問題。   一個地方的進步和繁榮,取決於當地人的品性。要想讓國家繁榮昌盛,就要從小培養良好的品性。無論作為在家人或出家人,都有必要培養品性,以促進國家的繁榮富強。

因此,要想看見佛教久住世間,國家繁榮富強,個人就要先培養良好的品性。

 抉擇和修心 

如何判定應當或不應當

有一天,一位比丘問舍利弗尊者:“應該如何判定應當或不應當,可依據戒律判定對錯善惡,可是不知該如何判定應當或不應當。”

舍利弗尊者答說:“在做任何事之前,要先預見未來會產生怎樣的結果,如果趨向於惡,則不應當行;如果趨向於善,則應當行。”

如何衡量善或惡,可依十善業道和十惡業道判斷,這是現有的標準,大家應以此為依據。

2019年10月1日

看清得與失

做事情不僅要看見得到的部分,還要看見失去的部分,以及伴隨而來的危險,然後再決定該不該做。在想、說和做之前,對事後的影響要考慮周全,不能只見得不見失。

2019年9月2日

不做事後焦急不安的事

做任何事,如果事後不會焦急不安,那就做吧,因為那是善行。如果事後焦急不安,那就不做,因為那是惡行。

如果事後不會焦急不安,不會痛苦,不勞民傷財,不墮入惡道,那就做吧。

2019年10月17日

如何判斷善惡

善惡無法用尺或稱衡量,那麼該如何判斷善惡?

佛陀說:“造業後心不生痛苦,此業為善業;造業後心生痛苦,此業為惡業。”

因此,做任何事要想到事後的影響,至少應省思四個方面:

1.對自己或他人的健康造成什麼影響?

2.對周圍人和社會造成什麼影響?是否違反法律?

3.對經濟造成什麼影響?是否會損失錢財?

4.事後令煩惱增長或減輕,對自己或他人的品性造成好或不好的影響。

希望做任何事情,儘量省思這四個方面。

2019年10月13日

自己或周遭非常骯髒,心就不願安住內在

令人難以置信的是,如果我們自己或周遭非常骯髒,心就不願安住內在,只想往外跑。

原本早上起來心情不錯,可聽到不順心的話後,心隨之受影響,整個人變得心神不定。或者聞到討厭的氣味,聽到不好的消息,心也會散亂不定。

相反的,如果我們自己或周遭整潔乾淨,心自然安定,不受外擾,喜歡安住內在。

2018年9月7日

 妥善管理情緒 

心渾濁則易任性

常因各種情緒導致心渾濁不清,會容易養成任性的人,不聽理由,不聽人言,最終變成吹毛求疵、自恃清高、蔑視偏心的人。

2017年8月16日

嫉妒者見不得別人好

嫉妒心強的人,每當看見別人變好,就會不高興,想看見別人越來也差。見不得別人好,社會上會存在這種人。

因此,大家不要成為這種人。無論在什麼方面,看見別人好,千萬不要嫉妒,應隨喜功德。與此同時,促使自己也變得越來越好,精進增長功德。

2018年1月3日

容受煩惱的侵擾

經受日曬雨淋很容易,經得起煩惱地侵擾很難。被罵而不生氣不難,被讚美而不笑很難。若因為讚美而微笑,過了度就容易驕傲自滿。如果在工作中經常接觸金錢,而金錢也能令一個人變壞。

如果經不起煩惱地侵擾,就很容易被它摧毀。忍受一個人或煩惱,是我們經常經歷的事。

2019年2月7日

心如大地

心如大地的意思是通常情況下,我們的心不像大地,卻像被火燒的白蠟軟綿綿的。佛陀曾對羅睺羅說:“如果有人將香水灑在大地上,大地會因此而開心嗎?不會,它完全不在意。如果有人將惡臭之物灑在大地上,它是否會傷心?不會,它依然不會在意。羅睺羅,你要保持平常心,無論別人怎麼對待你,都不要有任何回應,只需專注于修行,如此必然快速斷盡煩惱。”如果能夠做到心如大地,那麼各種美好的佛法將伸手可及,可是由於我們心不夠平穩堅固,別人責駡我們,我們立刻心生仇恨。其實我們完全可以把對方的話當作耳邊風,猶如清風拂過,不必心生仇恨,不然可能會因此記恨一輩子。因此,如果我們的心如大地一樣平穩堅固,就可以容納種種善行美德,提高自身的修為,擁有一顆美好的心靈。

如果所有的家庭成員都能遵循上述的原則,家人之間不但不會發生衝突,還能提升自身的道德素質,離婚率也會大幅降低。

堅持原則

我們作為佛教徒在處理事情時,所想、所做和所說的一切都應該堅持原則。要明白做事不能感情用事,應堅持正確的原則。何謂正確?若依照佛教就是如法遵循佛陀制定的戒律。若依照世俗就是遵循正確的既定原則。

我們不應被情緒左右,不應感情用事,否則容易發生矛盾,對自己、家人或佛教造成不良的影響。所以,要堅持既定原則,不要感情用事。

2015年2月8日

 協調好上下級關係促進工作的進步 

如何成為好領導

想成為一位好領導,必須先學習如何成為稱職的下屬。累積知識和經驗,具備吃苦耐勞的精神,腳踏實地認真工作,不要整天抱怨。

只有當自己萬事俱備,才能完成艱巨的任務。這是長期不懈努力的結果,是不灰心喪氣,沒有中途放棄的回報。

2019年10月8日

艱苦有助於成長

艱苦的工作有助於提升自身的能力。喜歡不斷提升自我的人,每次被父母或上司指派繁重的任務時,不應氣餒或不敢接受,應當咬牙堅持,不懂就問,如此才能成功。在努力奮鬥的過程中,自身的能力和經驗也會不斷增長。

2019年10月9日

威力與恩惠

許多朋友和弟子對師父很客氣,是因為師父沒有為難他們,而是恩威並施,就像太陽和月亮一樣。

比作太陽是因為師父能給予他們保護,免遭各種傷害,令他們生起敬畏之心,這就是師父的威力。

比作月亮是因為師父能給予他們溫暖,他們缺什麼師父就給予什麼,令他們生起敬愛之心,這就是師父的恩惠。

學會恩威並施的人才能成為一名領袖。相反,如果以權力威脅他人,對方只會一時害怕,這種權力不會長久,當失去權力後就會被人鄙棄。

2019年10月31日

想進步要拜師

誰渴望提升自身的知識、能力和見識,就要拜師學藝。虛心請教老師,自願為老師工作,出色完成老師佈置的任務。如果能做到這些,自身的德行和修為必定會得到提升

2019年11月1日  

解決問題的原則

有經驗的管理者會堅持一個原則,即在解決問題時,不用將會造成惡劣後果的方式去解決問題。

假設公司出現虧損,作為管理者不應利用不正當或不道德的手段去填補虧損,例如:不應通過貪污、詐騙或販毒等方式解決問題。

解決問題時應保持正念,不要情緒化,例如:因憤怒而罵人或傷害他人。如此反而會加深矛盾,使情況變得越來越糟糕。

 因此,一個優秀的管理者,不僅要精明能幹,更要人品端正,知道什麼是善,什麼是惡,什麼可以做,什麼不可以做。

一個聰明的管理者,應該堅持上述的原則。

 守信與善言 

守信者秉持的原則

守信者常秉持一個原則:盡自己所能將事情做到最好。可是不要忘記,如果我們不提升自身能力,而別人卻不斷提升能力,那麼我們當下最厲害的能力,在未來可能會變成別人最差的能力。

2019年10月24日

說謊者無惡不作

守信指真誠、誠實、坦率、不失信,展現正義和美德。失信等同失人心,因為德行是一個人的核心價值,可它卻喪失了。

佛陀說:“一個說謊的人,沒有什麼惡事是他不能做的。”簡單說就是,說謊者成為棄善從惡的人,喪失了美德。

2019年10月26日

不要開玩笑

佛陀對羅睺羅說:“羅睺羅,翻倒的椰殼裡一滴水都不剩,說謊者也毫無美德,猶如椰殼裡一滴都不剩的水。因此,你要牢記不要說謊,就連開玩笑也不行。”

大家千萬要記住,連朋友間也不要開玩笑,因為那是在造作惡業。

2019年10月27日

欲騙人先騙己

說謊者必先摒棄內心的真相,重新塑造一個假相。猶如電視的螢幕壞了,雖然聲音清晰,卻沒有圖像。

經常說謊的人,內心常常摒棄真相,最終無法分辨真相。各種不良影響也隨之產生,損人不利己。

2019年10月28日

說謊

若別人對我們說謊,說明對方缺乏真誠,任何珍愛我們的人,如果我們對他說謊,

他就不再愛我們了。如果他對我們說謊,我們也會不再愛他,人與人要彼此真誠。

 

 尊敬與將心比心 

順其自然

如果我們曾經幫助過別人,當有人來找我們麻煩時,也會得到別人的幫助,從而擺脫險境。由此可知,無論在哪裡,做什麼事情,得到幫助自然好,得不到幫助也沒關係。

2018年1月3日

適當給予

任何情況下救濟他人,援助的目標要正確,提供對方缺乏的東西,適量給予,使對方可以自利,不應鋪張浪費。

如果給予對方稻穀,吃幾餐就完了。但如果教對方種植水稻,將一生豐衣足食。倘若對方已經知道如何種植水稻,只是缺少種子,就給予對方種子,他的生活自然越來越好。

2019年10月30日

學會諒解別人

當有人做了令我們不滿意的事,或者曾經和對方發生摩擦,事後兩三年我們仍耿耿於懷,不願意原諒對方。當見到對方時內心依然憤憤不平,將對方視為囚禁在自己內心的囚犯。

因此,當我們內心住著許多囚犯,就會導致思緒紊亂。在打坐時,這些囚就會一個接一個地冒出來,而這都是自己一手造成的。

2018年4月11日

將心比心

師父曾四處尋訪名師,可是在看見奶奶吐唾液後,就認定她就是自己心目中的老師。

因為奶奶會先將一張A4大小的紙,剪成四小張紙,放在自己的旁邊。每當她吐唾液前,會先往痰盂裡墊一張小紙,吐一次就墊一次。

問奶奶為什麼要放紙,她說自己老了,不能親自倒痰盂,只能麻煩弟子幫忙。倘若痰盂裡漂浮著唾液或鼻涕液,會招來蒼蠅和昆蟲,來訪的居士看見後會噁心,拿去倒的人也會覺得噁心。

如果奶奶墊一張紙,當有人幫忙拿去倒時,看見的是一層層的紙,就不會覺得噁心。即便侍者樂意幫忙,奶奶也會為其著想。這個實例是將心比心最好的典範。

2017年11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