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勝師父講述施命師父

 相遇水燈節 

法勝師父:師父與施命師父在1966年11月27日的水燈節初次相遇,至今已50多年,那次的相遇真是意義非凡。

 施命師父還是在家居士時曾對師父說:“不知道什麼原因,每個月圓日我總想遠離俗世,前往僻靜之處禪修打坐。”師父依然記得,無論他正身處於鬧市或娛樂中,都可以立刻安靜下來,感覺四周寂靜無聲,然後摒棄一切罪惡,仿佛獨自一人在打坐,這就是他的性格。

水燈節相遇那天,師父正好從北欖寺回學校。當時隨奶奶打坐完已是晚上8點,奶奶讓師父獨自坐車回來,到校門口時剛好看見大家在舉辦水燈節活動。

師父有一種與生俱來的親和力,感覺去哪裡都有人圍著。當晚師父正和一群小孩玩耍,隨後一些年紀稍大的孩子便過來圍觀,甚至在附近演奏的樂隊也無心演奏,一群人湊過來圍觀師父和小孩玩耍,其中就有一位帥氣淩人的學長。

這位學長剛來澳大利亞回來,身著迷你彩服和張飛牛仔褲。他一共有兩條這種褲子,一條叫張飛,一條叫關羽,那天穿的就是張飛牛仔褲。師父和孩子們玩累後,他就高興地邀請師父說:“走吧,學弟,我請客。”至今,師父還清楚的記得這句話。當時師父心想:好呀,可卻不知道他要請什麼。於是師父就和一群人跟著他走,以為請客喝什麼,原來杯子裡裝的是酒,還勸師父一定要喝一杯。

師父很有福報,每當遇到這種事情都有朋友出面維護,藉口說師父有胃病或其他原因不宜飲酒。可是那次師父自己斬釘截鐵地拒絕道:“不喝,因為我持五戒。”因為當時奶奶讓師父持戒,持戒後讓人感到快樂,所以拒絕飲酒,說完他也沒有再勸酒。

後來,施命師父透露說正因為持五戒這句話,讓他決定來宿舍找師父,並對師父說:“學弟,一起走吧。”

“去哪裡,學長?”

“一起去住牛棚。”

 尊敬佛法 

法勝師父:當時我們都正讀大學,過了水燈節,兩個人見面後相談甚歡,師父的回答正好切合施命師父的心意。他不曾想過有學弟會持五戒,他此前也持過五戒,便邀請師父去同住。師父欣然答應,後來又想自己一個人住多舒服自在,怎麼就心軟答應了呢?

施命師父就騎自行車來接師父,他負責騎車,師父坐在後座,到了目的地後他讓師父睡床上,自己作為學長卻睡在地上。其實他比師父大四歲,按照農業大學的傳統應該以長為尊,可現實卻恰恰相反,這是因為他尊敬佛法,認為聞法者應當尊敬說法者。可是師父不以說法者自居,只是覺得學長提問,自己應當知無不言,算是一種交流而已,奈何他還是將床位讓給了師父。

原本在宿舍住,現在卻來牛棚住,但住牛棚不一樣的地方是有牛奶廠。我們和門衛建立了友好的關係, 但從來沒有人指引他修波羅蜜,出於同情我們邀請他一起打坐,還聊得很投機。後來,他每天都送一箱牛奶給師父。每次從奶奶那裡回來都會看見一箱牛奶,便將牛奶分給同為善知識的施命師父。

我們每晚淩晨一兩點才睡覺,總有問不完的問題,躺著交流,看似很有趣,其實每一個問題都針鋒相對,感覺自己隨時會被踢下床。但說來也奇怪,每次師父都能回答施命師父的問題,一直如此不斷地問與答,就連門口原本嶄新的紗窗,到後來也被我們摸索到與眾不同的打開方式,可以輕易地伸手進去打開。

施命師父想去拜訪奶奶,總是問何時才會帶他去。當師父聽到他問的問題,以及還看見他穿著張飛或關羽牛仔褲時,便覺得時機尚未成熟。需過段時間,做好充分的準備後才能去,不然這種狀態貿然去拜訪奶奶一定會被趕出來。

後來,我們就住在牛棚裡,每天一起談論佛法,從傍晚一直聊到淩晨兩三點,感覺有些難以置信。每當回想起來,都為我們能夠有緣結識並同修波羅蜜而法喜充滿。如今,我們依然像當初那樣互敬互助,共同進步。

這是尊敬佛法者的高尚美德,即便師父的年紀比施命師父小四歲。這也正好為後輩弟子樹立了榜樣。

 丟棄阻礙趣向涅槃之物 

我們從佛法聊到巫師,再聊到佛陀的教誨,可以說無所不聊。後來,施命師父帶師父去見他的老師,師父也帶他去見了奶奶。他帶師父去見他的老師,原本是想讓師父喜歡上這位教授邪術的老師,其實這位老師不是出家人,而是居士。

當初施命師父問師父問題時,師父在回答過程中也逐漸明白,事實上他也瞭解自己的情況。因為他是一個優秀的讀者,不是一般的書迷,而是超級書迷,他將圖書館裡的書全部讀完,對知識充滿了渴望。後來,在見到奶奶並且修習佛法後,他也逐漸明白什麼才是真正離苦的法門,然後專心致志修習法門。至於阻礙他趣向涅槃的法門和書籍,他下定決心全部放下,應該說是全部丟掉,丟進了宿舍前的池塘裡。

可是在施命師父將所有書籍丟掉之前,發生了一件奇怪的事情。當時師父看見他獨自在一座有兩間房的閣樓裡打坐,奇怪的是總能聽到有人敲打閣樓通風口的聲音,其實那個通風口離地面大約4米,不知為何還能聽到敲打的聲音。其實能敲到通風口的人至少高4米或3米半,而且還要能在水上飄,因為閣樓的前面靠水。師父疑惑不解就去問施命師父,他說聽到這種聲音很正常。

當施命師父將教授邪術的老師的書籍丟掉後,當晚這位老師便來找他了,因為這位老師對這種不如法的離開方式很介意。施命師父沒有不舍,而是毅然決然地丟掉,只是方式不夠不如法,所以教授巫術的老師才會來找他。

施命師父說當時他只看見人的腳跟,就看不見身軀。那人用腳後跟踹他的胸口。如果換做是別人,胸部必然會淤血,但施命師父有功德加持,且曾是拳擊運動員,還獲得過大學的擊劍冠軍。他真是不簡單,當時還能彎著腳頂住。

那時不像做夢,更像是真的,他清楚地看見自己彎著腳頂住對方的攻擊,隨後那人就飄向空中消失了,而他也沒有太過在意。

這就是施命師父的性格,善於選擇有益的東西,摒棄無益的東西,且絕不再回頭,如果決定做一件事會認真去做。從那之後,施命師父開始精進修習佛法。

 真正的秉性 

師父與奶奶秉性相近,喜歡修行打坐。奶奶常讓師父一起打坐,儘量少說話,話不要太多,如此三十餘年,所以師父比較擅長打坐。

施命師父的秉性與通素奶奶更相近,非常健談。可事實上他內心喜歡安靜,年輕時便是如此,不像一般的年輕人。雖然平常他也喜歡玩樂,但只要一有機會,他就會獨自前往北碧府的深山老林尋訪名師。

當時,他遇到一位師父,那位師父對他說:“帕諦(施命師父的俗名),我們的內在有佛。”他處於對老師的尊敬,無論是世俗或佛法上的老師,所以當下沒有反駁,其實心裡並不認同對方的說法,認為不可能。

之後,他依舊四處尋訪名師,還將遇到的各種稀奇古怪之事講給師父聽,就像通素奶奶一樣。

師父帶他來見奶奶之後,才真正接受人類的內在有佛的存在這一個事實。

 建設寺院 

最初只有師父一人出家,幫忙募款建寺的也只有寥寥數人,其中就有施命師父。那時他還是一名推銷員,在全國各地跑市場。當時奶奶有一個塑膠存錢罐,每過一段時間,施命師父就會拿錢來給奶奶存,作為將來建設寺院的資金,可惜我們當時連土地都還沒有。

師父出家的第二天就想要籌畫創建新寺院,想著只需要21位出家人,所以寺院初建的寮房相距較遠,因為覺得有21出家人就夠了,不需要太多,出家後一同精進打坐。如果有人來學習打坐,來一個教一個,這是最初的想法,沒想到會發展到如今的規模。

有建寺的想法後,奶奶就成為團隊的主心骨,她問師父:“您想要什麼樣的?”師父說:“想要大約200泰畝的土地,鄰近水源,交通便利,而且要免費,因為沒有錢買。”後來,這一切果真都如願了。

在那之後,塔維瓦女士帶施命師父及團隊一起去拜訪帕拉雅.塔頗莎維素塔提迪女施主,請求購買位於巴吞他尼府的一片土地。團隊去拜訪時並不知道當天正好是她的生日,當我們說明因為不夠錢,想分期付款購買一片土地後,她告訴團隊說自己確實有一片地,可是從未去看過,都是管家在打理。她問團隊拿地去幹什麼?團隊說拿來建寺院。她回答說不賣,可是過一會兒後,她卻說要免費贈送給我們建設寺院,面積約200泰畝。後來,管家帶團隊去看那片地,指向空三區的中央說已有4泰畝被征去建公路,所以還剩196泰畝。

有了土地後,施命師父便辭職出來幫忙。奶奶說她會找錢來建設寺院,讓施命師父負責管理各項建築工程。從最初的填坑挖渠,再到各個建築物拔地而起,如今寺院已經初具規模。

我們的施命師父非常辛勞,修波羅蜜之路也異常艱辛,可是他義無反顧。

 共同進退 

施命師父監督建築工程時,在寺院前建了一座小高腳屋。他每次入睡前都會先在地板鋪上兩層硬紙板,說以防有不懷好意的人拿刀子捅時,在傷到身體前先捅到硬紙板。同時高腳屋要遠離乾草堆,以防有壞人放火。由此可見,他想得很周到,也非常謹慎。

施命師父在監工過程中,當需要用錢時就會去找奶奶。有一次,他說:“奶奶,明天又要付工程款了。”奶奶只是簡短地回答道:“好的。”他又說:“明天要付錢給人家了。”奶奶還是說:“好的。”他不放心又說:“明天真要付錢了。”奶奶依然平靜地說:“好的。”如此反復詢問了三次。說來也奇怪,感覺那個扁平的棕色紙袋裡總能夠拿得出錢。每當需要付款時,總會有施主拿錢來供養,如此日復一日,直至工程圓滿竣工。

施命師父很有福報,當初師父出家時只有20多人與會。當他出家的時候,有上千人與會,人山人海,都沒有地方坐了。

他出家之後開始負責培訓佛法薪傳者,擔任指導法師開示佛法,日復一日非常辛苦。後來,由於師父先出家,所以成為了寺院的住持,可事實上真正管理寺院的人是施命師父,他承擔了所有日常的管理工作。

師父從沒聽他說過“不行了、不可以、沒有”等之類的話,只會聽到“行、可以”。他從來沒有拒絕過師父,總會與師父共同進退,一起修波羅蜜,任勞任怨,也從不怪罪師父。

 不抱怨不爭吵 

回想這五十多年以來,師父很幸運能夠在修功德波羅蜜路上有施命師父相伴相隨。這麼長時間以來,我們從未發生過爭吵,說出來都沒人相信。雖然在日常工作中難免會有分歧,但我們從未有過衝突或爭吵。

師父與施命師父一起修波羅蜜至今從未有過衝突,不想不覺得奇怪,想後感覺有些不可思議。此前,師父還曾邀他吵架,卻沒有得逞,因為他內心平和,如果內心不平和,他會選擇走開。如此一來,一個人怎麼吵得起來,他當下選擇走開,不知道去找誰聊天了。

他不爭吵也就罷了,就連有分歧也不是什麼大問題,大多數都是關於寺院建設的事情。

譬如有一次挖完水渠後,師父和他以及團體來到寺院後面視察,當時還沒有修建圍牆,四周都是農田。那時,僅是建設196泰畝的寺院就已經快喘不過氣來了,因為真的太辛苦了,但是從未聽他抱怨過。這就是施命師父身上具備的美德——任勞任怨。

那天大家站成一排,而且都是年輕人,師父就說建完這196泰畝之後,還想再建2000泰畝,從縣政府前一直擴建到那一邊。師父剛說完,施命師父就從田埂上走開了,當師父再回頭時,所有人也都走了,只剩下師父一個人。他一邊走一邊自言自語,不想讓師父聽見。他可能自言自語說建完196泰畝都已經累得半死了,還要再建2000泰畝,那可真是要了命了。

不爭吵是每位修波羅蜜的人都應該堅守的準則。弘法事業一路發展至今,就算遇到再多困難,也無法阻擋我們繼續前進的步伐。

施命師父具備的美德可謂不勝枚舉。

 給予光明 

開始建設寺院時,奶奶便離開了自己最心愛,也是離祖師最近的北欖寺。在祖師圓寂之後,當時依然有很多人選擇留在北欖寺繼續深修。可是當時奶奶已經成為建寺團隊的主心骨,她懷著堅定的信念,面對那片無法耕種的荒地,開始帶領年輕的弟子們一起建設寺院。

建寺初期,施命法師尚未出家,卻已加入建寺的隊伍,當時條件非常艱苦。

從邦墾區到寺院所用時間和現在差不多,那時不堵車,可是公路凹凸不平,來寺院要半個多小時。現在也要花半個小時,因為會堵車。社會發展太快了,真實令人意想不到,四十多年前這個地方沒人感興趣,當時每泰畝土地只賣3000泰銖。當時寺院門前都是黏土,經過的汽車一般都會陷進去。無論多麼艱難,我們從未放棄,一起努力建設至今。

施命師父出家之後,立刻著手培訓第一屆佛法薪傳者,場地就設在空曠的戶外。當時只有小小的帳篷遮風擋雨,連一棟像樣的樓房都沒有。大家就在帳篷裡打坐,酸痛的時候,就在烈日下行禪消除酸痛,當時只能用布浸水蓋在頭上遮擋烈日。

施命師父不僅要負責培訓活動,還抽時間撰寫各種培訓教程和書籍,譬如“進寺院須知”,以便讓那些準備去寺院的人能如實了知出入寺院的正確方式。無論要去哪一座寺院都應該學習這本書,以便大家能夠如法地出入寺院。

雖然施命師父的年齡越來越大,但他依然不辭辛勞地將佛陀的教誨以及自己的修行經驗撰寫成書,讓我們得以學習和借鑒。他撰寫的書籍還作為前進之道佛法問答與世界和平道德會考的學習教材。

雖然施命師父已經到了耄耋之年,但他依然活躍在講臺上,孜孜不倦地為大眾說法,給予我們光明。

 世人的榜樣 

轉眼間,施命師父已經八十高齡,從最初的滿頭黑髮到如今已經白髮蒼蒼。師父和他相處了50多年,比同家人在一起的時間還多,因為師父在家的時間寥寥無幾。自從與師父相識以後,他一直辛勞至今。

施命師父無論作為出家人,還是修波羅蜜者,他的人生都非常圓滿。所有不好的方面,他都會努力改進。只要他知道身口意方面存在缺陷,他就會竭盡全力去改善,因為師父見證了他一路以來地改變,一直傾盡全力令自己的身口意越來越清淨。

世人讚頌的典範

在施命師父生日的時候,師父曾贈與他一首詩,雖然師父並不擅長作詩。像下面這首詩就是創作於1997年12月21日。回想當時才剛開始學作詩不久,跟一群年輕的孩子們一起學習,他們常常悉心告訴師父應該如何作出一首好詩。就這樣持之以恆地練習,感覺非常有趣,隨後在當年的12月21日創作了下面這首詩贈與施命師父。

願師父與法身同壽,

老當益壯神采飛揚,

臉上無歲月的痕跡,

說法功力天下無雙。

 我們的施命師父 

憶往昔,師父真為施命師父感到自豪,他從在家居士到出家佛門,一直在爭分奪秒地勤修波羅蜜。他不僅在泰國國內講經說法,還到世界各地弘法利生。在世界各處都留下了他的足跡,雖然非常辛苦,但他在修波羅蜜路上一直具足忍辱精神。

我們很有福報,能夠有機會聽聞施命師父講經說法,分享自己的人生經驗。施命師父已到耄耋之年,不知道他還要多少精力和時間繼續為我們講經說法。

所以,我們要珍惜施命師父的每一次開示,尋找機會同他結善緣,隨喜讚歎他從學生時代到佛門長老,終其一生勤修波羅蜜,以及為佛教弘法利生事業奉獻一生之功德。施命師父出家戒臘高,已是佛門僧長,這就是我們最敬愛的施命師父。